那些年的--神来之笔签证

日期:2023-12-28 来源:油溶性聚氨酯注浆液

  本文小案例,旨在强调项目总工、商务人员在二次经营过程中,要认真研读图纸,钻研规范,联系实际,精诚合作,绷紧技术与造价相融合的这根弦。是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投机取巧、巧取豪夺、夺人不义之财。毕竟,长久的合作,需要契约精神、共赢共生,提升产业行业价值。

  本文示例的工程背景,都是财政投资项目,走国标清单计价。是一个项目总工对技术与造价深度结合的思考结果,称谓神来之笔签证。

  投标时按照施工图建筑说明7.7条规定发泡砼密度25-32kg/m³,现要求其密度为不小于400kg/m³。工程结算时按原投标清单价格基础上加以上描述的单价而形成的单价执行。

  清单项目特征描述“3、满足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的基本要求即为度25-32kg/m³,这个证据链可说明:施工方报价按照项目特征报没有错误,即综合单价313.63元/m³对应的密度就是原设计的基本要求的。

  但是,作为屋面找坡兼保温,这个密度在施工实践中不满足强度要求。根据《屋面保温隔热用泡沫混凝土》(JCT 2125-2012)中6.1

  B04级要求密度的量级就是430kg/m³,可见设计说明是失误的少写了个0.

  从上面规范表格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密度及导热系数,都是百级,再次印证了设计的失误。

  至此,实施工程单位签证理由具备。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标明容重数据,再辅以材料配比单据,现场施工照片。在竣工结算时可以拿出完整的证据链。

  面对充足的证据,甲方虽从逻辑上没有反驳,但也说:其实你们报价时肯定是按照常规的、能做住的发泡混凝土报的,作为有经验的承包商,是可以预料到设计说明的失误。但施工方此时,只能说是按照清单特征描述报的价。

  这个签证,需要一定的技术造价敏感度。可能:专门搞技术的,能发现图纸设计的错误,但不会去联想造价。一是岗位工作职责所系,二是本身没有联想的这根弦。专门搞造价的,正常情况下不会把技术问题当做造价问题那样去研究,也生长不出那根弦。只有项目岗位赋予总工这个职责,且其自身知识水平足够、责任心足够,才能发现,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典范。

  原设计防水卷材3+4厚SBS防水,施工时甲方要求改为4+3厚SBS卷材。实际性的材料没有变化,就是要求顺序颠倒一下。甲方这样要求是他们都以为:需要把更厚的放在底下更结实。原设计做法如下

  可以看出实施工程单位报价时,防水未计算损耗系数。后来证明,这个工程结构错台多、下翻梁多、承台多,造成卷材附加层很多、搭接很多,即损耗率相当大,达到惊人的30%左右。

  第一:甲方把原设计这个做法颠倒过来,很蹊跷。如果翻看设计的规律,是没有规律。比如:地下室侧墙

  咨询过设计人员,没有表明3mm厚和4mm厚的优先次序有规范要求,和哪个在底部更有利的实践经验。

  第二:此签证要的是奇思妙想,逻辑链条诡异:3mm厚的卷材防水伴随着3mm厚的附加层,4mm厚的防水卷材就伴随着4mm厚的附加层。

  卷材防水附加层,是指在防水卷材大面积铺贴前,在防水的关键部位和薄弱节点设置的卷材加强层。由于建筑物沉降变形(易使防水层拉裂)、施工中不可避免的碰击(可能未察觉)以及防水卷材的材料特性,防水层的转角处和不连续处(如管道穿过防水层)就成了防水的关键部位和薄弱节点(易渗漏及易破损部位)。为避免单层防水层的破裂,这些部位和节点需要重点处理,增加附加层作为双保险。其目的,是在防水的关键部位和薄弱节点加强防护,降低漏水概率。

  因工序变化而带来的签证,表面上看不出来增加的内容,但需要联系现场实际施工工艺,方可生长出签证来。如果商务思维不敏感,或者技术与商务没有充分沟通,有很大的可能性这个签证就不会出现。

  再就是对设计本身建筑做法的合理性,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直观迅速的判断。看到做法顺序立马想到在挤塑板上直接做防水不可以,要么加砂浆或细石保护层,要么把挤塑板向下放。如果加设挤塑板的保护层,则增加的造价更多。即便是基础垫层上做防水,常规的设计引用图集也是在垫层上有一道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而这都比在原基础垫层上磨光更增加造价.而对于实施工程单位来讲,基础垫层磨光给班组增加的平米单价一般在1元左右,算是以小博大。

  我们对技术、施工、造价掌握到游刃有余的程度之底气,必须是对设计深层次的理解和洞察,才能运用变更的手段,才能在施工中对现场灵活掌握。不理解构件的作用、不了解构件的来龙去脉,不理解结构背后的原理,想做一个出色的技术总工是很难的。

上一条 返回列表 下一条